中国主要地方猪资源性能统计分析

来源:https://www.163.com/    作者:南雪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1-30    

中国主要地方猪资源性能统计分析

吴卓穗1,李剑豪1,曾检华2,罗艳凤2,阳林芳2,孟繁明1,胡 斌1*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20)

摘要:中国地方猪品种丰富,遗传资源库素材充足,准确评估地方猪资源性能是合理开发和利用地方猪种的基础,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较大规模对比分析中国地方猪种资源性能的文献报道。本文收集整理了中国主要的72个地方猪品种性能数据,统计繁殖、胴体、体型、肉质等性状,分析性能间相关性,发掘地方猪资源性能特异性。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地方猪窝产仔数为520头,屠宰率为55%~78%,瘦肉率为40%~60%,肌内脂肪含量为3%~10%,品种间体长体高差异可达2倍以上。对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产仔数与母猪侧面积之间,瘦肉率与背膘厚、肌内脂肪含量两两之间呈现相关的变化趋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产仔数与母猪侧面积相关系数达到0.5,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趋势。本研究旨在深度发掘地方猪品种的性状特点,为地方猪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地方猪;种质资源;生产性状;统计分析

微信图片_20240820112735.png


中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猪肉产量约占中国肉类总产量的2/3左右。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加关注猪肉的营养价值、安全性与食用体验。消费者新需求对生猪养殖产业提出新要求。猪品种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因素,利用地方猪品种进行选育改良及杂交利用,是开发优质猪肉产品和生产高品质猪肉的重要方式。中国地方猪种资源性能差异较大,是猪育种改良的重要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对主要地方猪资源主要性能开展统计分析,有利于掌握地方猪性能特点,推动地方猪资源的创新利用,打破地方猪研究区域性限制,对于地方猪保种与开发利用具有指导作用。中国具有丰富地方猪遗传资源,现有地方猪品种83个,具有繁殖力强、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等优势,但存在耗料增重比高及生长速度缓慢等不足。为获得兼顾生长速度与肉质的新品种配套系,产业科研工作者及企业创新开发地方猪品种,在开发新品系的同时兼顾地方猪资源保护,达到“以保促用,以用促保”目的。目前对地方猪种资源的性能分析文献报道仅包含少量品种,未对中国地方猪性能开展全面统计,因此本研究收集整理现有书籍、文献或国家标准等材料,统计分析性能数据较全的72种地方猪品种生产性状指标(产仔数、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及体尺等),开展品种间及性状间统计和比较分析。本文直观呈现地方猪品种性能范围,有利于生猪相关从业者更直观了解品种性能差异,可用于辅助创新开发地方猪品种亲本选择,为保种改良提供数据依据参考。

封面_20240911143326.jpg

1  材料与方法

为获取中国地方猪主要品种生产性状数据,本研究收集现有资料中地方猪品种生产性状信息,包括《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2011)、文献报道、国家标准及论文等资料进行整理。统计的地方猪品种包括:马身猪、碧湖猪、嘉兴黑猪、兰溪花猪、嵊县花猪、仙居花猪、皖南黑猪、圩猪、皖浙花猪、塊猪、闽北花猪、滨湖黑猪、赣中南花猪、乐平猪、玉江猪、大浦莲猪、清平猪、华中两头乌猪、德保猪、桂中花猪、两广小耳花猪、隆林猪、五指山猪、荣昌猪、香猪、保山猪、梅山猪、大花白猪、藏猪、河套大耳猪、民猪、枫泾猪、浦东白猪、东串猪、二花脸猪、苏淮猪、姜曲海猪、米猪、沙乌头猪、巴马香猪、岔路黑猪、金华猪、安庆六白猪、官庄花猪、莆田黑猪、武夷黑猪、杭猪、莱芜猪、南阳黑猪、确山黑猪、阳新猪、大围子猪、宁乡猪、黔邵花猪、湘西黑猪、蓝塘猪、粤东黑猪、屯昌猪、成华猪、湖川山地猪、内江猪、乌金猪、雅南猪、白洗猪、关岭猪、江口萝卜猪、黔北黑猪、黔东花猪、高黎贡山猪、明光小耳猪、滇南小耳猪及撒坝猪。获得有关生产性能数据后,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性状及性状间统计分析。

ah插页五:福建新正阳.jpg

2  地方猪主要性状统计

2.1 产仔数

繁殖性能是指动物在繁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殖能力和繁殖效率,涵盖多方面指标。产仔数指每次分娩的仔猪数量,对于畜禽养殖业来说,较高的产仔数可以提高产出和经济效益。繁殖性能与生产系统相关的管理条件有关,提高繁殖性能可以通过优化饲养管理、改良选育和疾病控制等措施来实现。除外界条件外,繁殖性能与品种存在很大关系。本文选择经产母猪产仔数作为猪繁殖性能的代表数据,统计对比72个地方猪品种的经产母猪产仔数,结果如图1所示。统计结果表明,72个品种中经产母猪窝产仔数≥10头的共有54个品种,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对产仔数最高和最低的5个品种进行比较:枫泾猪、二花脸猪、东串猪等地方猪经产母猪窝产仔数在15头左右;而江口萝卜猪、藏猪、白洗猪等部分地方猪品种的经产母猪窝产仔数仅6头左右。

吴卓穗-1 .jpg


2.2 屠宰率

屠宰率是将活体动物转化为屠宰和加工后的可食用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的比例,是衡量畜禽养殖业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高屠宰率代表该养殖动物具有更充分的肉类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更高,环境负荷更低。屠宰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品种、生长环境、饲养管理和屠宰技术等。通过优化饲养管理和屠宰技术,可以提高屠宰率。中国地方猪种屠宰率上下限相差可达20%左右,本文对72个地方猪品种的屠宰率进行汇总,结果如图2所示。以国外瘦肉型品种的屠宰率(74)为标准,72个品种中屠宰率≥74%的有12种,这部分地方猪种表现出较高的屠宰率。对屠宰率最高和最低的5个品种进行比较,河套大耳猪等地方猪具有较高的屠宰率(最高可达76%左右),而香猪等部分地方猪品种表现出较低的屠宰率(最低仅有57%左右)

吴卓穗-2 .jpg


aj封三旁:海南育奇.jpg

2.3 瘦肉率

瘦肉率指瘦肉质量占整个胴体质量的百分比,是衡量肉类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瘦肉率主要受品种和养殖方式等影响。国外瘦肉型猪种瘦肉率为65%左右,中国地方猪种的瘦肉率多为35%~50(3),少数猪种高于或低于此区间。将瘦肉率最高和最低的5个品种进行比较,可知:五指山猪是中国瘦肉率最高的猪种之一,瘦肉率为55.8%左右,仍低于国外猪种,而沙头乌猪是中国瘦肉率最低的猪种,瘦肉率仅29.04%,地方猪种瘦肉率总体水平偏低,需要专门的选育改良。


吴卓穗-3.jpg


2.4 背膘厚

背膘厚是畜禽生产中的一个常用指标,用于衡量动物体内脂肪积累程度和体重变化。背膘指位于动物背部肌肉和皮肤之间的脂肪层,背膘厚度与动物的体重增长和体内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较高的背膘厚意味着动物体内积累有更多脂肪,具有更高的体重和脂肪含量。中国地方猪种的背膘厚为2045 mm,少数猪种高于或低于此区间(4)。碧湖猪等猪种背膘厚较高,为4953 mm,海南猪的背膘厚达到60 mm。岔路黑猪等是地方猪种中背膘较薄的猪种,背膘厚度在24 mm左右,巴马香猪的背膘厚度最低,仅为19.50 mm。即便是中国背膘厚最低的猪种巴马香猪,背膘厚也高于国外瘦肉型猪种,国外瘦肉型猪种的背膘厚仅10 mm左右。

吴卓穗-4.jpg

2.5 体尺

体尺信息可以直接反映生猪外形大小、体躯结构和发育情况等。体尺测量内容包括体长、体高、胸围等,是鉴定猪体型依据之一。

本文统计不同地方猪种的体长体高情况,使用侧面积(体长×体高)来表现猪种的体型大小。地方猪种体长体高数据如图5所示。侧面积最高和最低的5种地方猪的体长体高数据见图6。可知,河套大耳猪等地方猪种体型更大,而巴马香猪等地方猪种体型小,大体型猪品种长与宽是小体型猪种的2倍以上,侧面积相差4倍以上。

吴卓穗-5.jpg


吴卓穗-6.jpg


2.6 肌内脂肪

肌内脂肪是肌肉结缔组织膜内瘦肉中所夹带的脂肪,影响风味、多汁性和嫩度等食用质量特性。肌内脂肪含量高的猪肉更受消费者欢迎。本文对地方猪的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整理,但仅找到部分猪种的肌内脂肪含量数据(23),对已报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7),可知,肌内脂肪含量最高的为莱芜猪(10%左右),最低的为苏淮猪(3%左右)

吴卓穗-7.png

地方猪种肌内脂肪含量

2.7 地方猪主要性状关联分析

通过上述性状开展性状间关联分析,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公式计算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

式中:X:性状1Y:性状2cov(X,Y):两性状之间的协方差;σ:标准差;E:期望值;μ:均值。

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性状两两组合如图813所示。相关系数计算结果绝对值较低,表明性状间具有较弱相关性,相关系数计算结果绝对值较高,表明性状间具有较强相关性。计算结果与图像相对应,相关性较高的猪种性状数据包括产仔数与母猪侧面积(8B,图13A)、瘦肉率与背膘厚(10C,图11C)、瘦肉率与肌内脂肪含量(10D,图12C),背膘厚与肌内脂肪含量(11D12D)


吴卓穗-表1.jpg

吴卓穗-8.jpg

产仔数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吴卓穗-9.jpg

屠宰率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吴卓穗-10.jpg

10 瘦肉率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吴卓穗-11.jpg

11 背膘厚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吴卓穗-12.jpg

12 肌内脂肪含量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吴卓穗-13.jpg

13 母猪侧面积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中国地方猪在繁殖性能、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度和肌内脂肪含量等方面存在差异。高产仔数品种如枫泾猪、嘉兴黑猪和二花脸猪具有出色的繁殖性能,可针对其开展性状选育,提高产仔数。而藏猪等品种产仔数较低,可能受饲养环境和营养供给影响。有报道表明,在华南地区饲喂藏猪特定饲料,改良饲养模式,可提高藏猪产仔数。

在屠宰率方面,中国的地方猪种屠宰率的上下限相差较大且普遍低于国外瘦肉型猪种,有17%的地方猪种屠宰率不低于瘦肉型猪种。除品种、屠宰体重的影响,公猪去势也会少量提高屠宰率。针对屠宰率方向的育种改良可利用河套大耳猪等高屠宰率土猪开展试验。瘦肉率方面,中国地方猪种普遍低于西方商业化猪种,目前中国主要瘦肉型商品猪是外三元杂交猪,地方猪种大部分为脂肪型或兼用型。地方猪因其风味和抗逆性优于外三元杂交猪,因此科研人员和猪企利用地方猪开展各种试验,以期培育出兼顾肉质及瘦肉率的新品种,现已获得湖北白猪等瘦肉率较高的新品种瘦肉型及配套系猪。背膘较厚是地方猪品种特点之一,本文中统计的地方猪种背膘厚度均高于国外瘦肉型猪种。较高的背膘厚度意味着猪体内积累更多脂肪,与抗逆性也有一定关系。有研究表明背膘厚度较小的母猪产仔时出现弱仔和木乃伊胎的概率较高。据报道瘦肉型猪种背膘厚遗传力为0.30.4,背膘厚度属于高遗传力性状,使用屯昌猪等高背膘厚度或岔路黑猪等低背膘厚度猪种开展选育改良,应可在短期内获得较大遗传进展。

ag目次页一旁(插页二):北京奥特奇.jpg

猪体型性状的遗传力在0.10.4,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体尺数据直接反映生猪外形大小和体躯结构,体型较大的猪只可提供更多食用肉,因而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杂交配套组合开发高品质猪肉,宜加入体型较大地方猪血缘,如河套大耳猪等,可提高商品代产肉效率。体型较小的五指山猪和光明小耳猪等,可定向选育小体型方向,培育受市场欢迎的宠物猪品种或医用模式动物。肌内脂肪含量是衡量优质猪肉的重要指标,高肌内脂肪含量猪肉更受中国消费者喜爱。莱芜猪、湖川山地猪和滇南小耳猪等五个品种的肌内脂肪含量在7%以上,是培育高端雪花猪肉的优良品种,也是与瘦肉型猪杂交的优选母本。

在本文收集的数据中,瘦肉率与背膘厚呈负相关趋势,背膘厚度较薄的个体肌肉相对较发达,脂肪含量较低,导致瘦肉率较高;瘦肉率与肌内脂肪含量呈负相关趋势,由于肌内脂肪含量较低的个体脂肪沉积较少,导致瘦肉率较高;背膘厚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趋势,背膘厚度与脂肪沉积相关,背膘较厚的个体脂肪沉积相对较多,导致整体肌内脂肪含量较高。产仔数与母猪侧面积呈正相关,体型较大的品种具有更高的产仔数,在培育专门化高产地方猪品系及地方猪经济性状遗传研究中,建议优先选择体型较大品种。

本文结论为基于数据整理结果得出,可能受到数据样本的限制,各品种性能受养殖环境、饲料营养及等影响,且对同品种猪的子类群未做区分,更加准确的结论需要更多的数据样本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诗华.jpg

4  结论与建议

统计结果表明,莱芜猪肌内脂肪含量与产仔数表现优秀,背膘厚与屠宰率处于地方猪的前50%以上,是开发高品质猪肉的优秀选择;湖川山地猪肌内脂肪含量及体尺数据居地方猪的前列,能够培育体型较大的肉用子代;嘉兴黑猪的产仔数表现优异,体尺及背膘厚在地方猪中也属于较高水平,可用于改良部分猪种较低的产仔数;猪是人类疾病的优秀生物医学模型,五指山猪、巴马香猪等猪种体型娇小,可用于培育医用模式动物。

体型较大的品种具有更高的产仔数,在育种改良中可通过增加地方猪的体型大小来间接影响地方猪的繁殖效应。脂肪沉积较多的猪具有较高的背膘厚与较低的瘦肉率。在对猪种部分性状进行改良时,需要关注该性状是否与其他性状具有较强相关性,如表现出较强相关性,可挑选具有正相关趋势性状的猪种促进关注性状的改良,同时需要避免具备负相关趋势性状的猪种。

本文对中国多种地方猪资源各项种质特性进行统计,直观展现出地方猪种的遗传多样性,可以指导地方猪的保种与开发,提升地方猪利用效率,降低高品质猪肉生产成本。

文章出处:《中国畜牧杂志

中国畜牧杂志.jpg

https://doi.org/10.19556/j.0258-7033.20230717-05

中国畜牧杂志-1.jpg


THE END

国外畜牧学-2.jpg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南雪
0